陽光透過雕花木窗斜斜地灑在青石板上,梁上“明經進士”“貢元”的牌匾在光影中泛著溫潤的光澤。這座始建于清嘉慶年間(1815年)的大濟鎮龍坂村鄭氏祠堂,歷經兩個世紀的風雨,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態訴說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動人故事。 祠堂門前的石階被歲月打磨得發亮,每一道紋路都記錄著十六代鄭氏族人的記憶。1919年,時任國民革命軍旅長的鄭志誠帶頭修繕祠堂;1926年,他又在此創辦志育小學,讓這座古老建筑成為莆田地區傳播新思想的搖籃。時光流轉,當祠堂再次顯出老態時,一場“修舊如新”的工程讓這座850平方米的土木建筑重煥生機。 ■“五堂合一”的善治實踐 走進修繕一新的祠堂,最引人注目的是墻上懸掛的“五堂合一”示意圖。大濟鎮將這座古建筑劃分為“議事理堂”“民生廳堂”“文明禮堂”“文化講堂”“愛老食堂”5個功能區,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善化祠堂”品牌。 在議事理堂,村民們正在熱烈討論村居環境整治方案。“在老祖宗眼皮子底下議事,大家都會更講道理。”村黨支部書記鄭慶生笑著說。這里不僅解決鄰里糾紛,還評議“和諧家庭”“敬老愛老”等先進典型。民生廳堂里,養老助學獎勵名單正在公示;文化講堂內,白發老人指著族譜,給孩子們講解“孝順父母、和睦鄰里”的家規。 最熱鬧的要數愛老食堂。每次聚會,村里的巧婦們就自發前來幫忙,灶臺上蒸汽氤氳,老人們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以前祠堂是祭祖的地方,現在成了老人們第二個家。”祠堂管理員鄭成煦感慨道。 ■文化傳承的活態樣本 祠堂的廊檐下,陳列著村民捐贈的老秤桿、煤油燈、紅團印等老物件。這些斑駁的器物旁,是龍坂小學師生們精心制作的黑板報,上面用稚嫩的筆跡寫著家訓故事。這種古今對話的場景,正是祠堂活化利用的生動寫照。 每年新兵入伍時,祠堂都會舉行莊嚴的“進祠堂”儀式。“孩子穿上軍裝后,我們全家來祠堂敬香獻酒,給孩子講家訓。”新兵家長鄭志斌說,“這個傳統讓孩子感受到家鄉的溫暖,也明白了肩上的責任。” 節慶時的祠堂更是熱鬧非凡。“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電影放映、象棋擂臺賽輪番上演。在歡聲笑語中,勤儉節約、厚養薄葬等新風尚悄然生根,損人利己、不講公德等陋習逐漸破除。 ■鄉風文明的浸潤滋養 如今的鄭氏祠堂,早已超越了一般古建筑的范疇。清晨,老人們在庭院里打太極;午后,少年們在操場上揮汗打球;傍晚,村民們在文明禮堂觀看移風易俗宣傳片。梁間的老牌匾與鮮活的生活場景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生動的鄉村文明畫卷。 “祠堂就像一塊磁鐵,把大家的心聚在一起。”村文化協管員林麗琴說。據統計,祠堂修繕后已舉辦各類活動120余場,調解矛盾糾紛30多起,評選出各類先進典型50余人次。這些數字背后,是傳統文化賦能基層治理的生動實踐。 夕陽西下,祠堂的燈籠次第亮起。祠堂前的2棵大榕樹在晚風中搖曳著枝丫,仿佛在訴說這座古老建筑的新故事——它不再只是祭祖的場所,而是成為鄉風文明的孵化器、基層治理的議事廳、文化傳承的活課堂。在這片沃土上,傳統禮序與現代文明正奏響和諧的樂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