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亭鎮霞橋社區舉辦第六屆端午文化節。 鞋服標準化產業園內,機器開足馬力生產。 仙游縣楓亭鎮深學篤行縣委“五千五好”工作部署,深耕千年文脈沃土,激活產業升級動能,筑牢民生幸福根基,書寫“蔡襄故里·濱海新城”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時代新篇。 今年以來,楓亭鎮聚焦仙游縣委“五千五好”工作部署中的“千章萬典興文脈”與“千方百計創品牌”,深耕蔡襄文化、非遺游燈,文旅融合活力迸發;緊扣“千山萬水廣招商”與“連好產業鏈條”,園區“騰籠換鳥”成效斐然,產業筋骨持續強健;圍繞“千家萬戶惠民生”與“做好民生保障”,安居工程與基礎建設同步推進,群眾獲得感顯著提升。一系列務實舉措,將“五千五好”的宏偉藍圖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深化以文潤城 5月30日,楓亭鎮在霞橋社區舉辦“舟連古今,童游楓情”第六屆端午文化節。活動現場,既有碧波之上龍舟競渡的熱血激昂,又有岸畔傳統民俗體驗的溫情脈脈。這場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文化盛宴,吸引省內外主流媒體聚焦報道,更引得八方游客紛至沓來。 霞橋社區太平港,靜臥于楓慈溪入海處,承載著千年潮汐記憶。相傳,北宋名臣蔡襄在此目睹湄洲灣海潮與楓慈溪水咸淡交融的壯麗奇觀,揮毫題下“溪海會流”四字,篆刻于石碑之上,至今仍為港灣文化地標。每逢端午佳節,太平港潮水應時而漲,咸淡水交匯處形成天然黃金賽道,為龍舟競渡賦予獨特景觀,鑄就楓亭龍舟文化。 楓亭鎮是一座鐫刻千年時光印記的文化重鎮,其歷史長卷中流淌著璀璨的人文星河。自宋以降至清末,這片土地孕育出127位進士及文武雙全的科舉魁首,宋代名臣蔡襄、宋代南康郡王陳洪進等一眾賢達皆自此間走出,為楓亭鐫刻下“人文淵藪”的永恒印記。 千年文脈沃土滋養出獨特的民俗基因——楓亭龍舟文化激蕩著潮汐相和的海洋精神,而楓亭元宵游燈則綿延900年不滅的華彩。這項肇始于宋代的“燈事”盛典,至明代已臻“火樹銀花不夜天”之盛景,歷代匠人以竹篾為骨、彩絹為裳,將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化作流動的光影史詩。2008年,“楓亭元宵游燈習俗”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4年更以璀璨身姿助力“春節習俗”成功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楓亭鎮不斷擦亮蔡襄品牌和非遺游燈文化名片。2024年2月,莆田市首屆蔡襄文化旅游節暨2024年國家級非遺楓亭游燈習俗活動舉行;2024年6月,首屆“茶錄傳承”茶王大賽斗茶活動舉行;2024年7月,品味蔡襄荔枝文化活動舉辦;2024年12月,六集歷史人文紀錄片《蔡襄》在央視播出;今年2月,國家級非遺楓亭元宵游燈活動舉行。 “傳承和弘揚蔡襄文化、游燈習俗,有助于楓亭鎮進一步挖掘文旅資源,推動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楓亭鎮副鎮長葉娜說,下一步,楓亭鎮將立足“蔡襄故里·濱海新城”文旅發展定位,以挖掘蔡襄文化、保護傳承游燈習俗為著力點,重點推動蔡襄文化產業園建設,結合節慶文旅活動,打造以蔡襄文化為主題的楓亭文旅品牌。 盤活低效用地 意利(莆田)皮革制品有限公司位于仙游經濟開發區楓亭片區,曾經的閑置廠區,如今正在改造成新的生產車間。趁著天氣晴好,工人們正在搶抓施工黃金期,現場施工如火如荼。 “項目總投資2億元,計劃建設生產車間4幢,總建筑面積約4.5萬平方米。1號廠房于5月15日實現主體封頂,預計8月份竣工交付使用。”意利公司副總蔡元龍介紹道。 距離該項目不遠處,另一處低效用地也盤活成功。為了讓低效用地再開發,仙游經濟開發區通過“騰籠換鳥”機制開展“二次招商”,主動對接福建三得科技有限公司入駐。該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于一體的現代化鞋底制造企業,占地約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年產鞋底600萬雙。 三得科技入駐后,于2024年初啟動廠區改造翻新,并同步升級消防、環保等配套設施,累計投入近5000萬元,共引進生產設備100多套,于2024年底正式投產,目前共吸納300余名本地勞動力就業。 從閑置廠房到現代企業的蝶變,正是仙游經濟開發區系統性推進“騰籠換鳥”戰略的生動縮影。仙游經濟開發區通過打造專業產業載體,為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搭建了更廣闊的平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鞋服標準化產業園。作為仙游經濟開發區盤活低效用地的成功案例,該項目于2021年啟動實施,通過對原正和肥料舊廠房收儲改建,建成投用了10幢鞋業標準化廠房,占地約6.67公頃,總投資2.8億元,總建筑面積近11萬平方米,并實行“拎包入駐”模式,通過完善的硬件配套為企業降低了建設成本。 園區建設只是第一步,要讓企業真正“留得住、發展好”,還需要全方位的服務支撐。鞋服標準化產業園積極對接縣直有關部門在設備技改補助、項目資金申報,為企業申報“白名單”,還有租金、人才、政策配套等方面積極提供幫助,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目前,已有嘉適步、輝騰等企業入駐產業園生產。下一步,鞋服標準化產業園將積極指導企業上規模,引進自動化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滿足智慧園區的發展需求。 筑牢民生保障 連日來,位于楓亭鎮輝煌村的高鐵片區后肖安置房項目建設現場,15棟安置房拔地而起,施工現場呈現一派繁忙有序的景象。 高鐵片區后肖安置房項目總投資9億元,計劃建設15棟高層住宅及部分配套用房,同時建設地面商業街、活動中心、綠化中心等。 “目前15棟主體已全部封頂,正在進行室外回填及廣場道路和綠化部分施工。”項目現場負責人陳啟能介紹,他們將保質保量推進項目建設,讓群眾早日實現安居夢。 在海安村,岐下自然村道路“白改黑”工程也已順利完工。全長近1公里、寬5米的瀝青道路不僅提升了村居形象,更方便了附近村民的生產生活出行。 岐下自然村主干道是附近村民進出必經之路,年久失修,道路狹窄,多處坑洼破損,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為了解決這一民生問題,海安村黨支部利用“全市一張圖”會商功能,召集鎮村干部、網格長、單元長以及村民經過多輪會商,充分征集各方面意見建議,將岐下村道改造提升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 該工程按照縣委鄉村振興“五個一點”模式,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幫扶,通過發揮本級財政資金牽引作用,同時動員企業、群眾主動參與鄉村建設,共籌集430萬元用于優化農村公共服務設施、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目前,該工程已經順利竣工。 此外,楓亭鎮還積極籌資建設楓亭中學南大門,推動山立學校西校門的落成,建成錦湖村漁船管理中心,推進東宅村“一村一品”旱地荔枝林項目,打造海濱村碼頭網紅打卡地、霞街社區溪海匯流等一批民生工程,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每一項舉措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無不印證著仙游縣“五千五好”工作部署轉化為推動全縣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與顯著成效。 立足當下,面向未來,楓亭鎮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在興文脈、強產業、惠民生的道路上闊步前行,書寫傳統底蘊與現代活力交相輝映的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