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指導 7月15日,福建省現代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栽培崗位專家工作站專家、福建農林大學農學院研究員黃榮華帶領團隊,對我縣60畝的優質稻-黑木耳輪作栽培試驗示范片進行現場考察,并對食用菌種植后第二季的水稻栽培試驗工作進行現場指導。 黃榮華一行首先來到莆田市嘉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深入試驗田田間地頭,詳細了解了優質稻與黑木耳輪作的具體實施情況,并對實施效果進行評估。“黑木耳菌棒回田可以廢物再利用,大大減少水稻種植季化肥的使用量,目前試驗田的水稻長勢良好,預計產量可觀。”黃榮華在考察過程中表示,食用菌和水稻輪作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菌棒回田又有效改善了土壤結構,實現了食用菌與糧食種植的有機結合。 “這種稻-菌輪作模式不僅解決了季節性拋荒問題,還實現了食用菌廢料的充分再利用。”莆田市嘉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國雄介紹說,如今“一田雙收”,他們不僅獲得了額外的收入,黑木耳菌渣還田后還大大減少了后續水稻種植中化肥的施用量,節省了肥料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在石蒼鄉,專家團隊對綠林農業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的20畝優質稻-羊肚菌輪作試驗示范片進行現場考察,結果顯示第二季水稻目前長勢良好,豐收在望。 今年以來,我縣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依托院校專家力量,挖掘土壤、氣候獨特優勢,創新采用稻-菌輪作模式,走出一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