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傳來喜訊——由該站4名青年民警自主研發的“智盾·防穿越智能預警器”順利申報國家知識產權專利。不僅如此,由該站基層執勤隊民警自主研發的設備,還多次在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中國·海峽創新項目成果交易會上參展,展現了邊檢民警的科技創新實力。 “這種將知識和專業技能轉化為戰斗力的現象,在我們單位屢見不鮮。”該站邊檢處處長林鼎煌介紹,現在許多民警既有學科知識儲備,又熟悉警用裝備運用,還了解口岸執勤需求,為他們開展裝備科技創新、賦能戰斗力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近年來,莆田邊檢站高度重視深化科技賦能,立足新型基礎設施、新銳裝備設備、新型警務運行模式等“三新建設”,持續舉辦創新創意孵化賽、數據建模競賽等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為基層民警提供了發揮智慧才干的廣闊舞臺。在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莆田邊檢站聯動中國電信,通過數字視頻、便攜式即時翻譯機等載體,展示“數字領航”賦能海絲文化傳播的成效,得到市科學技術協會的支持。 眼下,我市已與全球許多港口實現通航。“我們針對便攜式即時翻譯機的創新應用,就是為了解決工作中溝通的難題。”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研究生畢業的該站執勤四隊民警徐耀東介紹,團隊從優化口岸出入境語言環境的需求出發,邊研發、邊試用、邊升級,不斷拓寬智能翻譯設備的扁平化應用范圍。特別是通過外部文本植入強化實景應用,借助同聲字幕提升溝通實效。目前,該設備內置的61種語言翻譯功能,可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使用需求。 當日,晨光熹微,莆田秀嶼港區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塞拉利昂籍“永順”輪停泊在6號泊位,在梯口智能查驗設備前,外輪船員和作業人員有序通過;后臺系統中,數據流實時滾動,精準識別著每一名上下外輪人員的身份信息。而在市區的莆田邊檢站數智中心內,值班民警李靜怡正通過站內自主研發的“語音告警助手”設備開展勤務工作。該設備可對異常情況進行實時預警,實現了技術值守的智能化升級,不久前還在福建邊檢機關科技創新項目評選中榮獲三等獎。“為實戰賦‘智’升級,是群眾性集智革新的方向。”林鼎煌說,2024年,該站創新推出外輪船員“單專用通道模式”,在外輪梯口布設智能識別系統,實現人員信息“秒級”采集。 值得一提的是,3月中旬,莆田邊檢站數據建模團隊憑借創新算法模型賦能業務實踐的成果,榮獲福建邊檢機關首屆數據建模應用大賽優秀獎。目前,莆田口岸智能查驗通道覆蓋率達85.7%、上下輪人員數據采集率100%,有力推動莆田港口能級躍升。這些創新舉措,既推動了莆田口岸能級的躍升,也助力港口吞吐量實現歷史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