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紅(左三)在度尾利眾紅山果場與市縣技術員交流。 廖紅(右三)在度尾洋坂村指導水稻簡化施肥方案實施。 實現鄉(xiāng)村全面振興,關鍵在人才。仙游縣學習借鑒“千萬工程”寶貴經驗,探索高校賦能鄉(xiāng)村振興新路徑。福建農林大學廖紅教授帶領團隊,通過三年扎根式服務,不僅研發(fā)出文旦柚專用有機肥配方,更探索出“科技賦能+產業(yè)造血”的鄉(xiāng)村振興新模式。 文旦柚是莆田四大名果之一,度尾鎮(zhèn)是莆田文旦柚主產地,有著“文旦柚之鄉(xiāng)”美譽。2023年8月,福建農林大學與度尾鎮(zhèn)簽訂校鎮(zhèn)合作協議,成立仙游縣文旦柚研究院,并在“柚香田”片區(qū)建立廖紅教授工作室和實驗室。 針對文旦柚營養(yǎng)需求特性、果園土壤酸化等問題,廖紅通過對土壤深入分析和精準測算,為文旦柚量身定制有機肥料,提升果實產量和品質。 上月,仙游縣委書記吳海端率隊深入度尾鎮(zhèn),專題調研鄉(xiāng)村振興工作,其間走訪了廖紅教授工作室和實驗室,實地考察科技賦能鄉(xiāng)村振興的創(chuàng)新實踐。 鄉(xiāng)村振興既要筑巢引鳳,更要為鳳凰栽好梧桐樹,讓科技人才在田野里綻放光彩。廖紅教授的故事詮釋著“人才振興”的深刻內涵,也是人才愿意來、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的生動注腳。 躬耕青山解農憂 7月17日,廖紅教授一大早便帶著研究生驅車前往仙游度尾文旦柚果場。 當日上午10時,烈日當頭,度尾鎮(zhèn)帽山村利眾紅山果場內,廖紅仔細觀察柚樹。 “看,今年掛果增多了。”她向果農展示手中數據,“肥力不僅夠,而且很精準。” 文旦柚是度尾鎮(zhèn)名優(yōu)特產,但種植過程中,出現裂果,影響效益。在深化校地共建中,廖紅帶領專家團隊,多次深入文旦柚種植基地調研,發(fā)現土壤酸化板結是裂果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果農之前大量施用農家肥,忽略了硼、鈣等元素補充,當某一種或者幾種元素過量,而其他元素含量比較低時,裂果就會增加。 為此,廖紅教授團隊研制并推廣文旦柚專用有機肥,并提出開展文旦柚果園土壤酸化治理與綠色提質增效技術試驗示范。 在她的技術推廣下,文旦柚優(yōu)質果比例躍升約10%,畸形果銳減;同等大小的果實增重一至二兩;果肉飽滿,儲存期延至春節(jié)后仍清甜如初。最令果農眉頭舒展的,是裂果率下降了。 “最大的受益者在這!”度尾文旦柚協會會長余志成的果園僅施三次有機肥,滿園柚果一級果率明顯提高。 “群眾怕減產,不敢試。”廖紅深知推廣之難,“但數據不會騙人,示范三年,眼見為實。”她的團隊在仙游扎下根,文旦柚和水稻兩個實驗室,成了破解增產提質密碼的前哨。 臨近正午,廖紅調研轉入稻田。在劍山村、洋坂村連綿的綠野間,她蹲下身,捏起一株稻葉問:“葉片深綠,莖稈粗壯,沒用復合肥吧?”興茂合作社的楊清滿連連點頭。 “基肥200公斤+追肥30公斤”,是廖紅團隊的水稻簡化施肥方案,在仙游6個鄉(xiāng)鎮(zhèn)鋪開,成本直降20%。稻田雜草少了,整齊度高了,更重要的是土壤酸化與重金屬污染這一“大地隱疾”得到系統(tǒng)療愈。 下午的行程,是流動的農技課堂。在鐘山鳴和村,她以“小孩時期喂大人飯”的生動比喻,提出“智能肥料+專家直聯”的創(chuàng)新模式。在菜溪鄉(xiāng)象星村,她將施肥失誤的田塊作為警示教材。 “科技服務必須閉環(huán)。”她說,“專家要到地頭,問題要現場解!” 傍晚時分,廖紅結束一天行程。廖紅的一天,是她無數個躬耕于野的日子的縮影。她腳下沾滿仙游的泥土,所研發(fā)的土壤改良施肥技術成效顯著:文旦柚一級果產出率提升15.79%,水稻種植戶每畝節(jié)約成本200元。這些實實在在的數據,正轉化為農民致富的真金白銀。 科技助農興沃土 從實驗室的瓶瓶罐罐,到柚園的躬身示范,廖紅將科學的觸角探入泥土深處。 廖紅記得,第一次踏進仙游度尾的柚園時,看到板結的土壤,眉頭鎖了起來:“泥土酸化,柚樹怎么長得好?” 她帶著學生,在田間地頭揮鋤示范,把農業(yè)技術向果農傾囊相授。她開出“三季肥方”,果農在2—3月初施用促梢專用有機肥,5月中下旬施用壯果專用有機肥,12月施用促根專用有機肥,一年僅需三次施肥,且無須再施用其他化肥。同時經實驗室反復實驗,精準配比了硼與鈣的比例,運用在田間。 經過土壤改良用肥、調整施肥位置、果園生草及禁用除草劑后,2024年秋天,收獲的文旦柚裂果率降了兩成,柚果清甜如蜜,土壤板結消除。 “去年施用了文旦柚專用有機肥,環(huán)保無異味,結出的文旦柚果實飽滿均勻。”福建省利眾集團有限公司技術總監(jiān)李清棟介紹,不但裂果率降低,而且文旦柚的口感更好了。 經過一年的示范,度尾文旦柚產量提高了30%,效益提升了40%。同時,污染降低了,農藥及化肥施用減少20%以上,果農用肥成本降低了40%。 望著成片柚林,廖紅深知果農渴望豐收。她立志做一名“有智慧并能助人的農民”,把生態(tài)栽培技術,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 據統(tǒng)計,去年度尾鎮(zhèn)推廣文旦柚專用有機肥以來,帶動920戶文旦柚種植戶人均增收7500元,合計增收2760多萬元。 講臺延伸阡陌間 三尺講臺外,廖紅心中有另一方更為遼闊的課堂,那便是無邊無際的田野。這位“拿鋤頭的教授”常對學生說:“胸中無大視野、大情懷,肩上難擔大擔當、大作為。要看清我們的學科,如何與那‘綠水青山’相連;要明白我們手中的學問,最終要化作滋養(yǎng)大地的養(yǎng)分。” 于是,仙游的鄉(xiāng)間阡陌、地頭壟間,便成了她的講壇。她帶著一群年輕學子,踩著沾露的泥土,教他們辨識土壤。沒有粉筆黑板,沒有課桌講臺,塑料布就地一鋪,便是課堂。 “別小看這些‘田秀才’‘土專家’。”廖紅對學生們說,能熟練侍弄莊稼的老農都有豐富的田間經驗。在她看來,學問一頭連著實驗室的精密儀器,另一頭必須深扎廣袤田地。 廖紅的目光,不僅投向象牙塔內的莘莘學子,更投向了仙游廣袤鄉(xiāng)野間的基層農技員。 2023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她提出重建“赤腳醫(yī)生”般的基層農技隊伍。她深知,小農經濟星羅棋布,問題千頭萬緒,科技與田間“最后一公里”的溝壑,需要赤腳踩在泥土上的農技人員。建立一支技術過硬、扎根泥土的農技隊伍,是沃野燎原的希望所在。 當更多如廖紅一般農業(yè)人才躬身耕耘,科技的種子在沃野深處生根發(fā)芽,仙游縣將加快實現共同富裕的新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