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解現場 在度尾鎮洋坂村,今年53歲的張文勝是遠近聞名的“和事佬”。他在基層奔波26年,從田間地頭的鄰里矛盾,到紛繁復雜的經濟糾紛,他總能找到那把打開心結的鑰匙,讓雙方握手言和。 張文勝自1999年5月就扎根基層,具有豐富的農村調解經驗。2020年,他從村調解委員會主任崗位退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多年扎根農村調解一線的他放不下這份事業。退休后的他自掏腰包4萬多建起個人調解室——張文勝調解工作室,這里自此成了便利鄉親的調解場所。 隨著張文勝的名氣越來越大,主動前來尋求幫助、調解矛盾的人也越來越多,他的工作變得十分繁忙。張文勝所經手的矛盾糾紛,大多是農村常見的相鄰土地糾紛、交通事故、婚姻糾紛和債務糾紛等。正是因為處理這些小矛盾,幫助不少群眾解決了實際困難。 7月30日,記者見到張文勝時,他正帶領調解隊趕赴云水村,與村民促膝長談。原來,今年初,云水村鄭某奇因鄰居鄭某雨的13棵文旦柚樹堵塞舊村道,雙方召集十余人手持農具對峙,眼看就要釀成沖突。接到求助后,張文勝迅速介入,他既講法理又疏導情緒,最終促成“修剪枝條保通行、修繕舊道護柚樹”的協議,更化解了“民轉刑”風險。 這樣的案例,在張文勝的調解生涯中并不少見。在鄰里糾紛中,他善于運用歷史典故和傳統文化化解矛盾。洋坂村兩戶姚姓鄰居因一條90公分寬的巷道歸屬問題爭執不下,多次調解未果。張文勝以“六尺巷”的故事啟發雙方,又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關于相鄰關系的規定,引導雙方達成共識,將巷道作為公共通道共用。 張文勝的調解工作不僅是個人的堅守,更是基層治理創新的縮影。隨著度尾鎮文旦柚產業的蓬勃發展,土地流轉、雇傭傷害等新型糾紛逐漸增多。為此,他分門別類、系統研究,在每個糾紛調處結案后,都認真作案例分析,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柚鄉調解妙方”,將大部分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不同的當事人,就要用不同的調解方法。”張文勝說,調解講究方式方法,從源頭上對癥下藥。其次,要有熱心、愛心、誠心、耐心。張文勝調解工作室運行至今,已成功調解2000余起矛盾糾紛。如今,張文勝是度尾司法所專職調解員、度尾鎮“柚相鄰共同富裕示范區”首席法律專家。他也因此榮獲最高法院“三星級調解員”稱號,被評為仙游縣優秀調解能手、優秀調解員、民間最美調解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