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海濱村“海之戀”網紅打卡點。 海安村岐下自然村鋪設的“彩虹路”。 近年來,楓亭鎮深入實施“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立足該鎮片區資源稟賦,聯合仙游經濟開發區周邊5個村,即海安村、海濱村、荷珠村、和平村和斗北村,以產城人融合發展為方向,通過“五村五聯”工作模式,共同打造濱海新城“產城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該片區總面積約24.5平方公里,總人口約3.15萬人,黨員總數692人,涵蓋仙游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有123家大中小工業企業,其中7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楓亭鎮創新實施黨建引領跨村聯建模式,以“黨建統領、機制聯推、陣地聯建”統籌“黨建、產業、治理、資源、人才”5條專線,實現聯建村共同富裕。同時,成立“產城融合”片區黨委,組建聯村干部庫,筑牢抱團發展主心骨,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為紐帶,以民生為根本,全力打造“產城融合”共同富裕示范區,走出一條“產業興、鄉村美、百姓富”的發展道路。 跨村聯建服務企業發展 在荷珠村的“產城融合”共同富裕示范區服務大廳內,一塊大屏幕格外醒目,上面不停滾動著仙游經濟開發區內企業的用工需求信息,崗位名稱、招聘人數、薪資待遇,一應俱全。同時,實時更新附近村莊民房出租信息,精準對接企業需求。 荷珠村村民曾美嬌曾是一名家庭主婦,通過“產城融合”示范區的服務平臺,成功進入莆田協誠鞋業有限公司,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曾美嬌說,如今她既可以照顧家庭,又能增加收入。 “產城融合”片區五個村位于仙游經濟開發區周邊,區位優勢明顯,片區黨委依托“全市一張圖”,摸清聯建村富余勞動力情況,常態化對接縣人社局、縣工會、經濟開發區等部門,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就業創業政策咨詢。同時,楓亭鎮還開發“產城融合”片區助企便民線上服務平臺,共享開發區企業招工信息和五村富余勞動力求職信息,村民和企業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進入平臺頁面,根據自身需求快速找到對應的服務內容。 同時,針對開發區企業宿舍緊張、外來工住宿難等問題,片區黨委5個聯建村分別建立閑置房屋臺賬,為企業員工提供租賃住房保障。據統計,截至目前,該平臺已為近120名村民創造“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已有效促成房屋租售服務21次,讓村民的閑置資源盤活成增加收入的“黃金屋”,年增收達25萬余元,緩解企業“用工難”和村民“就業難”的雙重問題。 文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 走進楓亭鎮海濱村,一幅“碧海、藍天、高鐵”交織的美麗畫卷吸引不少游客來此打卡拍照。在一處名為“海之戀”的網紅打卡點,眾多游客慕名而來,或三兩人品茶聊天,或散步鍛煉。其間,一輛動車飛馳而過,游客紛紛拿起手機打卡拍照。來自仙游縣蓋尾鎮的李仁杰,帶著全家8人自駕來到這里,站在海邊遠眺湄洲灣跨海大橋。他告訴記者,海濱村風景很美,帶著家人來這里吹吹海風休閑旅游,是個不錯的選擇。 楓亭鎮擁有仙游唯一的海岸線,湄洲灣跨海高鐵大橋如一條蜿蜒的巨龍橫臥在深藍色的海面上,氣勢恢宏。海岸一角的海濱村,是仙游縣、城廂區和泉州市泉港區的分界線,獨特的地理位置讓該地成為游客們拍照打卡的熱門景點。 海濱村黨支部書記朱明鳳對產城融合發展充滿信心。他表示,下一步,將依托現有海洋資源,同步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建設,規劃建設休閑步行道,為游客營造安全、舒適的游覽空間,提升服務質量,提升游客的體驗感。 目前,楓亭鎮正統籌海濱村、海安村等沿海村共同打造特色濱海文旅帶,以“海絲文化傳承地、港城融合示范區生態人文共生帶”為核心定位,整合濱海自然景觀、媽祖信俗、漁港商業遺產與現代智造資源,打造集生態觀光、文化溯源工業研學、漁港記憶于一體的復合型海濱文旅示范區。 楓亭鎮還鼓勵各聯建村發掘特色優勢,整合文旅資源,推進沿線特色景點串珠成鏈,豐富“有一種旅游叫仙游”的品牌內涵,全面展現示范區旅游的獨特魅力與優勢。據統計,今年夏季,該片區日均吸引游客近2000人次,為經開區數萬名職工提供休閑娛樂好去處,實現文旅產業與工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便民服務增進民生福祉 去年,楓亭鎮海安村岐下自然村道路“白改黑”工程順利完工。這條全長近1公里、寬5米的瀝青“彩虹路”是該鎮首條村級瀝青道路,成為改善村民生活品質的“幸福路”。 據了解,岐下自然村主干道原來為水泥路,由于使用多年,加上往來車輛較多,道路出現多處坑洼破損,給村民出行帶來極大不便。海安村委會了解到村民的訴求后,充分征集各方面意見建議,將岐下自然村村道改造提升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 該工程按照仙游縣委鄉村振興“五個一點”模式,即上級撥一點、財政出一點、村集體籌一點、鄉親捐一點、群眾投一點,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幫扶,同時動員企業、群眾主動參與鄉村建設,共籌集資金430萬元,用于優化農村公共服務設施、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經過3個多月的緊張施工,道路“白改黑”工程順利竣工,不僅路面平整寬闊,周邊還同步安裝了路燈,村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海安村村委會副主任朱明成告訴記者,這條道路開通后,解決了村民出行不便的問題。路燈亮了,村民晚上出門散步也更安全。 在斗北村,一項針對企業員工子女的便民服務溫暖人心。斗北村村委會對面就是北斗小學,該校不少學生是仙游經濟開發區企業員工的子女。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孩子放學后無人看管成為許多企業員工的后顧之憂。為解決這一問題,斗北村村委會在仙游縣婦聯和仙游縣婦兒工委辦的指導下,設立了“兒童之家”,聘請專業教師進行托教,為孩子們提供作業輔導等服務。 據悉,示范區充分發揮鄰近經濟開發區優勢,對五村發展進行連片規劃,主動融入現代化濱海新城發展規劃,根據五村自身的資源稟賦,在鎮、村兩級制定切實可行的村莊規劃和產業規劃。同時,將分散在各村的資源、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整合起來,納入片區資源庫,明確“發展需求清單”,由片區黨委統籌調配、精準投放。2024年以來,片區黨委已策劃實施總投資139萬余元的5個民生工程項目,推動村道“白改黑”、橋梁提升。 示范片區還常態化開展鄉村人居環境提升,創新人居環境“五點”整治法,對“村居入口點”“村部辦公點”“祠堂點”“公園點”“公廁點”等五個點進行重點提升。打造村史館,依托黨建鄰里中心、近鄰服務點、活動廣場等資源,整合文化人才組建十音八樂文藝隊,豐富村民生活。 同時,推出“夕陽紅”矛盾糾紛調解等多項便民服務,全力打造“15分鐘”聯建村便民服務圈。聘請老協會會長、老黨員、老教師等人員作為調解室成員,及時化解鄰里矛盾、信訪積案,2024年以來已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20余起,維護片區和諧穩定。 從解決“出行難”到呵護“下一代”,從化解“鄰里愁”到搭建“就業橋”,楓亭鎮“產城融合”共同富裕示范片區始終把民生保障放在重要位置,用一件件實事、好事,不斷增強片區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