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徑1.3米、高5米,一次能蒸3000個包子的大蒸籠,將亮相莆田市國慶中秋龍舟·美食文化周活動。8月22日上午,記者前往湄洲東埔鎮度下村探訪蒸籠制作情況。 盤制腰箍,編織底座,綁接竹篾,鉆孔……莆田市級非遺“忠門蒸籠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進泉在現場忙碌,五六名技師分工明確、動作嫻熟,并將已做好的籠屜組裝起來(如圖)。由于這次制作的蒸籠直徑大,他們接到任務后,便馬不停蹄開始備料,采買了產自南平的竹子和江西的柳杉木。5米高的蒸籠,大概分為26屜,每屜可以蒸100多個饅頭或包子。黃進泉和技師們已經忙碌了十幾天,目前已完成了10個籠屜的制作,預計9月5日前后全部完工。 忠門蒸籠亦稱卷炊、灶炊,始見于明代嘉靖年間,迄今已有430余年的歷史?!拔姨珷敔斈禽呴_始就精通蒸籠制作技藝。”黃進泉介紹,他從小耳濡目染,對制作蒸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2歲起幫助父親制作蒸籠的蓋子,至今已有50多年蒸籠制作經驗。 傳統的忠門蒸籠,是用富有彈性的柳杉木、鴨掌木配以竹片和山藤材料,經過30多道工序精心加工制作而成的。一套蒸籠一般由2個籠屜和1個炊蓋組成。 忠門蒸籠因具有質地牢固、輕巧美觀、不變形、使用方便等特點,加之使用天然材料,蒸煮的食物帶有淡淡清香,忠門蒸籠備受歡迎。作為“忠門蒸籠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黃進泉說,這項技藝承載著當地先輩及鄉民的記憶。希望通過亮相國慶中秋的活動,讓更多人了解這項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