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鯉湖景區迎來賞秋觀瀑的好季節。
楓亭元宵游燈習俗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仙游縣以“千章萬典興文脈”文化工程為核心抓手,通過深挖歷史文脈、活化文化資源、創新治理模式,推動城市品質提升專項行動取得顯著成效,讓千年古邑煥發新時代活力。 城市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今年以來,仙游縣深入推進縣委“五千五好”工作要求,啟動“千章萬典興文脈”文化工程,系統梳理文化名片,從歷史遺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儒家理想到道家境界,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的文化傳承與創新體系,對仙游縣文化家底進行深度盤點,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讓歷史遺存“活”起來 國慶中秋期間正值秋季,九鯉湖迎來賞秋觀瀑的好季節,景區內自然景觀優美,瀑布奔騰似翻滾的銀龍垂天飛瀉,千年祈夢樓靜立一旁,一動一靜相得益彰,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賞玩。 景區推出“千年祈夢相約九鯉”文化旅游活動,以游覽路徑為主線,設置9個打卡點,融入游戲闖關與祈夢元素,讓游客體驗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據統計,“雙節”期間,九鯉湖景區共接待游客6.47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211.08萬元,創下歷史新高。 九鯉湖景區被譽為“中國夢文化之都”。景區以人文賦能文旅,出版發行了《九鯉湖志》《九鯉湖何氏九仙連環畫》等九仙文化系列叢書,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祈夢”文化向“夢療”文化延伸發展。同時,引進中道協團隊成立九仙文化研究院,開展九仙文化旅游節等活動。九鯉湖風景區管委會負責人蔡啟錦告訴記者,景區正對九仙文化和祈夢習俗進行創造性轉化,將其融入沉浸式的文化體驗項目,創新演繹“神仙”生活,讓游客身臨其境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仙游縣城的中心地區,鯉中實驗幼兒園里歡聲笑語,書聲瑯瑯。這個地塊曾是仙游歷代縣署所在地,自唐武后圣歷二年(699年)設縣,至1968年,縣署均設此處,是仙游千年的文化遺址。目前,大院內尚存一座1916年建立的縣署辦公樓。 近年來,仙游縣振興遺存歷史文脈建筑,以“保護為基、活化為要、傳承為魂”為核心邏輯,不斷探索歷史建筑從靜態保存到活態傳承的生動樣本。眼下,仙游縣擬興建縣署公園,重建古譙樓,延續縣城中心的歷史文脈。始建于唐代的無塵塔和九座寺,經過精心修繕保護,展現仙游作為南少林文化發源地之一的輝煌歷史。 縣署公園、九仙文化、無塵塔、摩崖石刻,這些承載著千年歷史印記的文化地標,正通過文旅融合的創新模式,成為串聯仙游文化生態旅游鏈上的璀璨明珠。 讓文化基因“傳”下去 仙游文廟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上文脈的賡續與升華,“崇文重教、好學上進”的風氣早已融入血脈,成為一方水土的精神底色。 走進仙游文廟,只見廟內大成殿藻井底部有一條貼金雕龍,龍爪握著“狀元宰輔”的金印,意為仙游科甲鼎盛、名人輩出。仙游文廟始建于唐初,是福建四大文廟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不僅是仙游縣學所在地,更是仙游千年文脈的重要象征,由其可窺一部鐫刻千年的仙游教育史詩。 “宋代是仙游科舉的黃金時期。”仙游縣博物館館長茅玉香介紹,“士子在同一年間登第人數達10人以上的有18次,還出現了14對父子同登進士、15對兄弟同登進士的盛況。” 在縣城東門,一座建于清代的東門石坊巍然矗立,見證了仙游人民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據悉,古有北宋洪忠修建6座橋梁,清代富商陳天高捐建金石書院受朝廷表彰,今有八方鄉親心系家鄉教育,捐資興教助學。今年“仙游縣獎教獎學活動聯合會”重啟,6月至10月中旬共匯聚海內外各界愛心人士善款900多萬元。 此外,蔡襄文化館已然成為黨風廉政教育現場教學點,被評為“全省廉政教育基地”。該縣立足蔡襄、葉颙等廉政資源,結合中共仙游上宮支部舊址等紅色陣地,廣泛開展全民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賡續紅色血脈。 龍華雙塔則承載著仙游“大愛至孝”的文化底色。10月16日,鯉城街道木蘭社區、園莊鎮塔兜村、賴店鎮岐山村被授予以孝治家全國試點單位。 蔡襄忠惠,忠孝繼世廉義相傳;鄭紀清正,風骨文章流芳百世;李耕藝術,國之瑰寶畫壇之光……千年的教育文脈與精神理想相互交融,構筑起一座座精神高地。今年4月,仙游縣魚牙頂歷史文化街區成功入選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眼下,仙游縣正積極推進東門街、榜頭街、楓亭街等文化街區的歷史文化名街申報工作,連珠成串,讓文脈流轉于尋常巷陌中。 讓非遺技藝“潮”起來 “仙作”是以仙游縣為核心產區的古典家具制作技藝流派,其制作技藝于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今,這一傳統技藝正在現代科技的賦能下煥發新的生機。 三福集團引入先進的意大利數控設備,機械臂能夠精準完成榫卯開料,工匠則專注于浮雕精修,這種人機協作模式讓高端家具的大眾化消費成為可能。三福藝術家具總經理黃福鎮向記者介紹,目前三福已將定制家具的生產周期縮短40%,市場占有率顯著提升。 如今,仙游縣工藝美術產業已發展為年產值超700億元的龐大集群,高端紅木家具占全國市場份額75%以上。不久前,仙游縣出臺《打造“世界家具看中國,中國家具看仙游”產業定位的實施方案》,計劃到2027年實現仙作集群產值突破1000億元的戰略目標。 仙游的書畫藝術同樣源遠流長。北宋蔡襄以“端勁高古”名動天下,位列“宋四家”之一;及至近世,仙游畫派接續千年文脈綻放異彩,李霞、李耕、黃羲等書畫大家的作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10月15日,在賴店鎮的禮耕堂里,描金漆畫第六代傳承人之一的傅振武正在漆面上精心勾勒莆仙戲臉譜,金箔上的古老臉譜在漆板上綻放光華。“祖傳的傳統手藝,不能在我這里斷掉。”傅振武說,他創立“漆藝傳授中心”,推行“非遺+職教”模式,與本地教育機構合作開設短期實訓班。傅振武還打算借力“仙作”產業東風,推動描金彩繪品牌化,從“宮廟神器”走向大眾市場。 眼下,仙游縣還積極推進莆仙戲品牌建設,與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合作成立莆仙戲文化研究基地,引進環境類戲劇、沉浸類戲劇等新業態,探索莆仙戲主題深度游線路,建立“仙游有戲”文創產品和服務品牌體系,逐步把仙游建成莆仙戲主題旅游目的地。 值得一提的是,莆仙戲、楓亭元宵游燈習俗和“仙作”技藝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名錄,另有楓亭皂隸舞、度尾大鼓樂、九鯉湖祈夢習俗等17個項目列入省級“非遺”項目名錄。截至目前,全縣共有15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構成豐富的“活態文化”資源庫。 歷史文脈不僅是“鄉愁記憶”,還是推動城鄉發展、文化傳承的“活資源”。下一步,仙游縣將以爭創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為核心,書寫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嶄新篇章,讓千年文脈在創新中生生不息,在傳承中流光溢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