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趁晴好天氣,趕制園莊線面訂單。 張厝魚鱗壩為園莊鎮增添一道亮麗風景。 產業興,鄉村興;百姓富,鄉村美。仙游縣園莊鎮立足資源稟賦,通過面點特色產業、現代農業產業、邊際鄉村旅游業、慈孝文化創意產業四大重點產業“四輪驅動”,創新組團發展、品牌賦能、農旅融合的發展模式,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仙游縣園莊鎮整合洋塔兜村、霞山村、楓林村、園莊社區、大埔村等5個聯建村的資源,以“味在園莊”集體商標為紐帶,打造面點小微產業園,培育鄭宅茶、中草藥等特色農產品。同時,成立專業合作社,引導群眾以土地、資金、技術入股,形成“村村聯動、產業共榮、群眾共富”的生動局面,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今年以來,園莊鎮聚焦產業振興,全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上半年,3個生產類和加工類項目順利開工,計劃總投資3500萬元。這些項目涵蓋畜牧技改、生態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等領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能。其中,天宇畜牧公司技改項目致力于打造全市唯一的黑豬種豬培育基地;龍山生態養殖基地技改項目力爭創建國家級示范場;塔兜豆皮廠加工基地項目則推動傳統豆制品的標準化生產。這些項目的落地,將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促進村集體經濟增產增收。 面點飄香啟新章 園莊鎮的面點產業歷史悠久,被譽為“中國面點師之鄉”。全鎮總人口約6.2萬人,其中2.6萬人從事面點行業,足跡遍布全國,開設7000多家面食包點店,年創收約10億元。 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形成面點產業集聚效應,2021年11月,園莊鎮向社會公開征集集體商標。2022年6月,“味在園莊”集體商標成功注冊,成為仙游縣繼“仙作”“仙游甜柿”之后第三個成功注冊的集體商標,也是莆田市首個面點類集體商標。園莊鎮黨委書記陳映真表示,打造“味在園莊”公共區域品牌,旨在形成地方味覺標志和集體記憶,進一步提高鄉村文化軟實力,助推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助力農民增收。 “味在園莊”集體商標核定包括糕點、甜食、面包、包子、面條、米、米粉、調味料、面粉、茶等商品及服務項目。該鎮17個村(居)經濟合作社作為股東,成立了福建省味在園莊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對集體商標申請者進行統一商標管理、統一門店標準、統一規范經營,培育一批面點產業旗艦店、形象店、授權店。 去年,園莊鎮舉行“味在園莊”集體商標發布會暨招商引資推介會。福建省味在園莊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分別與九喔食品、成果農業合作社、面食佬等申請者簽約,并向他們頒發了授權使用證書。為支持“味在園莊”集體商標做大做強,仙游縣農村商業銀行還向其授信10億元。 此外,園莊面點產業園成為全縣第一家完成項目簽約、土地報批、土方平整等前期工作的小微產業園;傳統面食制作技藝(園莊馬蹄酥制作技藝)入選第九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兩家手工線面基地通過食品SC認證,實現線面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將小面點產業逐步發展成大產業。 目前,園莊鎮正加大對面點產業的扶持力度,拓展銷售渠道,提升品牌影響力,推動面點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農業提質譜新篇 春日里,園莊鎮楓林村的茶園里,一壟壟茶樹在云霧中舒展新芽,茶香氤氳,一幅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生動畫卷徐徐展開。 近年來,園莊鎮立足資源稟賦,通過“地理標志+非遺傳承”“農田+特色種植”“黨支部+合作社”等創新模式,推動現代農業全鏈條升級,走出一條三產深度融合的鄉村振興之路。 在楓慈溪上游谷地,獨特的紅壤地質與峰巒霧靄孕育了傳承千年的鄭宅茶。楓林村開創“公司+農戶+基地”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帶領群眾開山種茶、開辦工廠,實現產銷“一條龍”服務。不僅如此,該村還培育發展鄭宅茶種植、營銷大戶,引導當地群眾從分散種植走向規模化生產。 除了傳統產業鄭宅茶,楓林村還引進中草藥種植業。楓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瑞云介紹,目前全村中草藥種植包括石菖蒲、黃姜、麥冬等,種植面積達300畝,為楓林村創造了近百個就業崗位。 沿著蜿蜒的村道前行,霞山村的現代化良田呈現出別樣的風景。農戶們駕駛農機翻整土地,汩汩清流順著新修的混凝土灌排渠浸潤田間。霞山村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建設865畝高標準農田,打造了集中連片、適宜耕作、設施配套完善的現代化良田,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該村還建設連湖、汀洋、下樓、山兜等4個蔬菜基地,引進特色農業品種,帶動村民致富。同時,搭建“產業網”開拓強村路徑,建立260畝的文旦柚基地,推動村集體增收。 從茶香四溢的生態茶園到科技賦能的智慧農田,從千年非遺的活態傳承到三產融合的創新實踐,園莊鎮以現代農業為筆,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文旅融合繪新景 園莊鎮古稱“慈孝里”,文化積淀深厚,歷史古跡眾多。該鎮在文旅融合發展上下功夫,深入挖掘東側片區慈孝文化、西側片區廉政文化、南側片區紅色文化、北側片區古色文化以及中部片區楓慈溪畔綠色生態資源,并整合園莊鎮與泉州泉港區涂嶺鎮、洛江區羅溪鎮的旅游資源,開辟首條跨市邊際旅游線路。 在東石村,始建于清代的亦可樓聞名遐邇。這座方形土樓歷經300多年風雨,依然保存完好。在保留歷史原貌的基礎上,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進行布置,將其打造成為游客和各級黨組織參觀、學習、交流和活動的專屬場所。 在義路村,依托500多年歷史的古榕樹群和山塘,修建了展現自然風光和田園風光的農村休閑公園。漫步其間,古樹群盤根錯節、遮天蔽日,林蔭道曲徑通幽;憑欄觀望,步道蜿蜒于梯田稻浪間,環公園主干道上遍植的各類名貴花木,令人賞心悅目。 此外,閩村山森林康養福道項目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該項目以園莊鎮嶺北村、六戶村、義路村的自然地形地貌、山體走向及原始步道等現有資源為主體,規劃建設長6公里、寬4.5米的森林康養福道。建成后,將成為群眾休閑康養的“天然氧吧”。 作為閩臺鄉建鄉創項目之一,園莊中學門口全長98米的孝文化長廊已完成建設,植入了傳統24孝內容,并增加了園莊鎮第25孝黃朝尊“割肝救母”的典故,宣揚慈孝文化。 去年,園莊鎮被列入省級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集鎮,臺灣建筑師設計團隊入駐,挨家挨戶開展田野調查,深入了解歷史文化、特色資源,并為園莊鎮量身打造設計方案,計劃用2年時間完成樣板集鎮創建。 “鄉建鄉創是福建省創新的閩臺合作模式。”臺灣鄉建鄉創團隊協理許佳陽介紹,圍繞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和農房建設品質、打造公共空間、傳承鄉土文化、培育產業促進增收、完善運管機制、黨建引領共同締造等方面,園莊鎮對地方特色資源進行了針對性保護與利用,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和美鄉村。 奮勇爭先、再上臺階,加快實現共同富裕新愿景。通過實施重點產業“四輪驅動”,園莊鎮正持續創新發展思路,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把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